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
当人寿在减劫时,每过一百年,身体就短一寸,千年就短一尺。释迦如来出世时,人的身体都是高八尺(佛的化身,一丈六尺)。如今已过二千多年,应当短了二尺,所以今世的人,大概在六尺上下。总之寿命增加,那身体就随着时间变化而大;寿命减少那身体就随着时变化而小。遇到疾病灾难后,寿命更短促,身形越来越小,或有二手掌长,或有三手掌长,可以吃的粮食,稗草为上;人发衣服,算是第一;随身用具,都作刀杖的形状(现今妇人的簪珥已经有作刀斧形状的)。
[按]有人发掘隋唐以前的古墓,有的骨格粗大,比今天的人骨,长二尺左右。曾经考查《天人感通记》说:“蜀都旧址,本来在青城山上,现今的成都,原本是大海啊。昔日迦叶佛(过去七佛之一,在人寿二万岁时出世,比释迦牟尼佛早)时,有人从西耳河(古称叶榆泽。就是今天的洱海,又名西洱海。在今天的云南大理县东)边返回,船经过这里,见岸上有兔子,拉开弓箭要射,不知兔子是海神啊。兔子大怒,于是踏翻他们的船,堆上沙子成陆地了。后来到了晋朝,有僧人见地上很多裂痕,挖开看,发现人骨在船底。骨头都是长有三丈多,因为迦叶佛的时候,人的寿命都是二万岁啊。”又曾经读《孔履记》:“孔子的鞋,相当于现在的官尺是一尺三寸,那孔子的脚就不像现在人的脚了。”又曾经读《周礼》说:“斧柄长三尺,直径三寸,那古时的人手不像今时的人手了。甚至衣服器皿等用品,凡是在一百年前的,必定比今人的大,岂不是身形渐小,物品也随之而小了吗?
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
人因为有德,所以有福。寿命减少后,一切都减,那德渐渐淡薄,那福渐渐损耗。简单来说,如七宝渐渐隐没,五谷渐渐歉收,衣食渐渐艰难,容貌渐渐丑陋,天资渐渐昏愚,精神渐渐衰弱,风俗渐渐骄慢,六亲渐渐不和,赋税劳役渐渐繁重,水火盗贼渐渐炽盛昌狂,佛法渐渐凋零废止,善人渐渐衰残,真儒渐渐稀少,谤佛的人渐渐被推崇,富人渐渐粗鄙吝啬。
[按]世俗文词,有时不可靠,若是出自佛典,那字字有证据。就如夏商周三代的时候,都用黄金白玉,动不动就是百双万镒(二十两)作为计数,没有纯用白银啊。至于汉后,才偶尔用白银(汉理财家桑宏羊就用白银铸钱)。而有夜光的璧玉、照车辆的宝珠,小国都有,不像现在的罕见啊。而今天用的成色低的银子,多有掺和赤铜在内,这银子成份不足,而接着就是铜啊。不是七宝隐没的应验是什么?(古人所说的百金,就是一百锭金啊。汉文帝说:“百金是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。”苏子说:“调动军队十万,每天耗费千金。如果一金,只算作一两,那汉代中等人家的财产,止有十两的数,而一士兵的资粮器械,每天只用银子一分了,有这样的道理吗?”)
周朝时的田一百亩,只相当现今的二十二亩。这二十二亩的收入,上等农夫可供九人。而古人的每顿食量,一定是一斗米,一人一年的口粮,大约是现今的七十多石,九人应当有六百几十石,那每亩可以收获大米三十石啊。我小时候见到听到的,我们乡里还见过每亩收获粗粮三、四石的,自从康熙癸亥年以后,凡是从前收成三石多的,都不到三石的数了。不是五谷歉收的应验是什么?(隆万年间,有人修建昆山的荐严禅寺,发现那瓦间塞着稻束,还是唐朝的东西,那穗长有一尺多,计算那收成,每亩一定有十多石,今天的稻穗,不满四寸了)。
古时国家没有十年的积蓄,叫‘不足’;没有六年的积蓄,叫‘急’。汉唐兴盛时,还可以相比古时的‘不足’,如今要求达到‘急’,都不可得了。不是衣食艰难的应验是什么?古时王公的华贵,能交往下等山野的人;卿相的尊崇,能劳动不坐车乘,如今的人刚有任命,就藐视知交;而普通小官差,有乘豪华坐驾的了。不是风俗骄慢的应验是什么?古时高僧见天子不行礼,皇帝下诏书必定称师父。唐太宗叙述三藏圣教,极其表达崇敬。玄奘法师示现圆寂,高宗告诉左右说:“朕失国宝了。”罢朝五天(见《高僧传》)。中宗景龙二年,下旨要高安县令崔思亮,迎请僧伽大师到京城,皇帝以及百官,都自称弟子(出《金汤编》及《统纪》)
。高宗显庆元年,下旨天下僧尼,有犯国法的,按僧律处治,不能与一般民众等同(出《唐书》)。宋真宗朝,诏告天下避讳志公禅师的名号,只称宝公(见《志公禅师后行状》,系张南轩父,忠献公所撰)。宋朝太祖、太宗,真、仁、高、孝等皇帝,都兴隆大法,有时亲自驾临佛寺,有时在宫中请教佛法,成为佛界的盛事。如今的文人傲慢,多有见佛像不参拜,遇高僧不行礼的了。不是佛法凋废的应验是什么?孔子颜回立教,只看重行为,不崇尚口舌,很注意管束自己,不在意责备他人。孟子对杨朱墨翟的斥责,是出于万不得已,譬如大黄巴豆,良医偶然用一用,不是天天必需的东西。如今的白衣小子,只是捡了几句谤佛的常谈,就自认为是程朱再来;黄口儿童,只要有一种夸大习气,就主张道学门派了。不是真儒稀少的应验是什么?就举出这几件,其它可以类推了。人死有六验
要知死后投生到哪里,只要观察临终时哪里有暖气。如果从下面先冷,暖气归到头顶上的,就是果位中的人,必定出生死;归到眉间额上的,生到天道;归到心上的,生到人道;如果从上面先冷,暖气归到腹部的,生到鬼道;归到膝上的,生到畜生道;归到脚底的,生到地狱道。
[按]人的过去世,或从天上来,或从人中来,或从异类中来,或从修罗、饿鬼、地狱中来,只要观察那相貌身形,语言动静,也可以明明白白都知道了。因为文字繁杂,不详细说了。
“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”
[说明]于公这六句,是帝君偶然举出四则因果公案,为“欲广福田”二语开个头。“济人救蚁”是顺势种福田,“治狱埋蛇”是逆势种福田。“治狱”,是恶事啊,却反而兴旺“驷马之门”(门庭兴旺),为什么呢?大概于公的官位职守,是治理办案的官位职守,而于公的心地,不是治理办案的心地啊。“驷马之门”也是因为心地才兴旺罢了。
人命关天,判词最重要,略失检点,后悔就来不及了。我们不幸而任职这件事,便应当时时刻刻小心,如临深渊如履薄冰,好像天地鬼神,瞪眼看着我;罪人的父母妻子,呼号望着我。不可以卖弄文字,不可以误听旁人的,不可以逼打成招,不可以敷衍了事,不可以自以为聪明而主观臆断,不可以徇私枉法,不可以逢迎上官的意思,不可以只根据下属的文字;不可以因为别的事而迁怒,不可乘着酒醉而作威作福。如果不是罪情当真,不可以随便鞭打;如果不是人命大盗,不可以轻意关押;严格反坐的条例,以便惩治诬告;杜绝株连的拖累,以便安抚善良。人犯随时到随时审,不使他今天守候而等到明天;讼师随时查随时抓,不要他挑斗两家而从中渔利。发起议和,是为了减少罪行;和颜悦色,是为了敢于说话。清廉,是美名啊,应当兼有宽厚;静镇,是大度啊,应当配合精勤。效仿蒲鞭的德政(以蒲草为鞭,是说刑罚宽仁),那竹板务必选取轻的(打人不重),而毛节必定削平(打人不刮破)。看到坐牢的可怜,那狱卒定要惩治恶的;而饮食按时,宁可在必死中让他活,不要在可以活的情况下任由他死。那比我老的,常常当作伯叔想;与我同龄的,常常当作兄弟想;比我年幼的,常常当作子侄想。往上想拿什么敬奉祖选,往下想拿什么留给儿孙?借这个职业谋生可以了,哪里是非要兴旺“驷马之门”呢?附征事几则
决狱平恕(《唐书》)
唐朝贞观元年,青州有谋反的,被逮捕的人充满了监狱,朝庭派薛仁师复审。薛到当地,都去掉枷锁,让他们吃喝洗浴,只处治了领头的几个人。孙伏伽(第一位状元)觉得平反过多,薛说:“凡是审理案件,应当以仁恕为本,怎么可以为了自己免罪,明知道他是冤枉的却不救呢?如有冒犯上司的心意,纵然赔了身家性命,也愿意啊。”后来朝庭派使者查问,才知道平反的人果然是冤枉的。
[按]司寇龚芝麓奏章说:“从来重罪轻判的罪过,比轻罪重判的罪过轻。今天办案的官员,引用法律不当,定罪稍轻,就被参奏弹劾(向皇帝告状)。于是各官只顾自己的功名,不顾他人的性命,宁可从重定罪,而保全自己的办法,就靠别人的死亡了。如果办案官员,果然是徇情枉法,参奏弹劾也应该啊;如果只是定罪稍轻,以及平反欠妥,应当一概免除参罚,这样刑官就没有后顾之忧,而案情就差不多可以明察并且诚信了。”仁义啊先生!他的后代必定昌盛了。
辨雪冤狱(《金史》)
刘肃在金朝做官,有人偷盗皇宫财物以及珠宝,盗贼没有抓获,于是牵连卖珠宝的商人,以及库吏十一人,刑部商议判重刑,刘说:“盗贼没有抓到正犯,杀他们太冤。”金朝皇帝大怒,刘更是极力辩解,结果囚犯不死,刘后来封邢国公。
[按]平反冤狱,谁人没有这个心呢?只怕触怒上官,受同僚忌恨,所以想说不敢说罢了。何况是摘龙鳞,踩虎尾,冒犯皇帝的愤怒呢?刘的境界达不到啊。
三子皆贵(《劝惩录》)
明朝的盛吉,是廷尉(掌管刑狱),判案没有冤情和耽搁。每到冬天定罪,盛妻举着灯烛,盛吉手拿丹书(罪人名册,古时用丹笔书写,所以叫丹书),相对流泪。妻子对盛说:“郎君为了天下执法,不可以随便定人的罪,祸及子孙。”办案十二年,天下称他公平宽恕。庭院的树上忽然有白鹊来做窝,生下小鸟,人们认为是吉祥。盛后来生三个儿子都是贵人。
[按]唐太宗对侍臣说:“古人用刑,君主因此撤掉音乐减少饭食。我的宫庭中没有常设的音乐,但每次因为这样的事,不沾酒肉。”做官的人难道不知?
不逮妇女(《不可不可录》)
王克敬(元朝名臣)任两浙盐运使时,温州押解盐犯来,其中有一妇人被一起押解来。王发怒说:“哪有抓妇人行走千里以外,与差役混杂在起的呢?从今以后妇女不能抓。”于是成为有名的一道命令。
[按]王公一念的仁慈,保全的妇女就多了。这样推论,不只是妇人,就是老病残疾、僧尼道士、有体面的人,一概不能轻易抓的。
执法无后(《功过格》)
明朝末年时高邮州的徐某,官升到郡守,清廉耿介执法,每当差役违反限期一天,就打五板。有差役违反六天,要打三十,请求宽恕不答应,竟然死在杖下。差役的儿子年幼,听到消息惊吓死了;他妻子惨痛,也自杀上吊了。徐解任回家乡,只有一儿子,很是钟爱。忽然生病,对他父亲说:“有人追我。”过一会儿骂道:“有什么大罪?杀我一家三口!”说完儿子就死了,徐终于没有后代了。
[按]清廉的官员往往没有后代,大概因为执法太过罢了。徐某在当时,难道不自夸赏罚分明吗?最终导致三人死亡,而自己的儿子也随后了,悲哀啊!
版权所有:地藏经讲解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