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1日上午,辽宁省台安西佛镇7名学生(均为男性)自发结伴去游泳,6名学生先后溺水。7月13日傍晚6点左右,山东省济南市一男子带3个孩子到水库游泳,突然发生溺水,除1名孩子被救外其余3人全部溺亡……孩子花朵般生命的消失,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!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“第一杀手”,每年全国都会发生多起学生溺亡的悲剧。从辽宁和济南的事情来看,家长安全意识淡薄,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。在咱们青岛,大海与市区内的河道又无形中提高了孩子下水的概率,家长们的安全弦更应该绷紧。近期记者在市区多处“野浴场”及河道采访时发现,不少家长安全意识淡薄,监护责任不到位。
提到青岛的“野浴场”,最有“名气”的当数八大峡海域。7月16日,在八大峡中苑码头两侧海域,不少游泳者聚集在海中,十分热闹,尽管相关部门在岸边护栏上设置了“非游泳区 禁止下海”的警示牌,但是人们对此熟视无睹,依然我行我素,多年来这里下海游泳的市民屡禁不止。记者发现,也有不少儿童在海中游泳嬉戏,有的大人并没有近距离起到“监护”作用。在该海域内还有不少正在学习潜水的人,他们正在教练的教导下学习潜水,其中不少是未成年人。
为何大家不顾安全来这里游泳,为什么不去正规的浴场?多位游泳者表示,多年来在这里游泳已经成了习惯,相对于去远处的正规浴场这里更便捷,不用再坐车或者走远路,自己也知道这里不是正规浴场,但还是存在侥幸心理,毕竟这么多年也没出事。
随后,记者又来到位于小港一带的晓港名城小区西侧,这里环境优美紧靠邮轮母港及多处码头,当天在此处游泳的市民也不在少数。尽管围栏上也有标志牌提醒“水深危险 禁止游泳”,但是依然有不少游泳者翻越围栏进入海中,其中也有孩子在大人带领下来到海中。另外,此处海域经常行经船只,在此处游泳真让人捏了一把汗。据一位在岸边游玩的市民介绍,“此处海域位于居民区内,天气炎热,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人前来游泳,不出事则已,出事什么都晚了。”
在李村河,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来垂钓游玩,管理部门也在河道的围栏上设置了“水深危险 请勿戏水”的标语,但记者发现还是有学生在附近捞鱼。附近居民表示,由于近日雨水集中,河道水位上涨,岸边泥土湿滑,一旦滑入水中后果不堪设想。
采访中,对于孩子们在非游泳区游玩,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“我会看好孩子”,岸边的警示标志牌,很多人都视而不见,正是这种不在意的态度,才为意外埋下了“隐患”。
■提醒
教育部要求学生做到“六不准”
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,教育部要求学生做到“六不准”,坚决预防学生溺水。
防溺水安全“六不准”的内容是:
1、不私自下水游泳;
2、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;
3、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;
4、不到无安全设施、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;
5、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;
6、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。
■小常识
溺水如何施救按这些步骤来
1.清除口鼻堵塞物:让溺水者头朝下,撬开其牙齿,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。
2.人工呼吸: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,迅速进行人工呼吸,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。
3.脱下外套: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,要尽早脱下,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。
4.经现场初步抢救,若溺水者呼吸心跳已经逐渐恢复正常,尽快联系急救中心,送溺水者去医院。
[ 讲 述 ]
青岛溺水事故中12到17岁最多 蓝天救援队表示,海边游玩家长要在孩子3到4秒安全距离内
6月9日,端午假期最后一天,青岛平度和即墨接连发生两起学生溺水事故,三名学生不幸身亡……惨痛的事故接二连三发生,也给火热的暑期蒙上一层阴影。如何预防此类悲剧再次发生,如何在遇到危险时正确自救互救呢?7月16日,记者采访了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和应急管理的相关负责人。
■第一杀手
落水事故呈增长趋势
12到17岁中学生最多
“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。防溺水是暑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夏季炎热,而亲水又是孩子的天性,有些家长的安全意识不强,导致监护不到位,最终导致悲剧发生。”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副队长高玉瑞介绍,今年夏天,到目前为止,他已参与近10起落水救援事故。在5年的救援经历中,高玉瑞深感落水事故呈增长趋势,其中12~17岁年龄段的中学生最多,其次是40岁左右的成年人。这些落水的中学生,绝大部分是自己或者结伴下水游玩,没有家长陪护。近些年,多人落水、连环落水的情况逐步减少,说明大家的自我保护和施救意识逐步增强。
据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统计,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,在近5万名0到14岁死于意外伤害的儿童中,因溺水身亡的儿童有2万人。据统计,全国每年有数千名中小学生溺水身亡。
“溺水事故发生的原因,首先是孩子缺乏安全防范意识,对危险性评估不足;其次,发生危险时,缺乏自救和他救的方法。”高玉瑞所在的蓝天救援队每年都会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解防溺水知识,今年已经为数万名学生讲解。
“平时进校园,感觉学生自救互救大致方向上没问题,差在技术细节。或者说知道应该怎样做,但具体操作就不会了。”高玉瑞说,在孩子的安全教育上,还需要更多的实操、细节教育。
■池塘溺水
占溺水总数的一半以上
风平浪静背后危机四伏
高玉瑞介绍,到目前,青岛已发生过多起溺亡事故。此前,在大沽河河道,几个小学生结伴游泳,其中一个学生想带着大家去他父亲曾带他去的地方摸鱼摸虾,但没有找到那个地方,后来他们就随便找了一块水域,发现里面也有小鱼虾。随后,其中一个小学生就下水了,结果不小心滑入周边村民挖的蓄水区内,其他同学想要下水救,其中一个同学下水救人,最终也没救回来,造成两名学生同时溺亡。
高玉瑞说,池塘、水库看似风平浪静,实则危机四伏。水看起来很浅,也许没走几步就能没过头顶。并且,河道下有淤泥、杂草、乱石,还可能有渔网,非常容易发生溺水事故。
高玉瑞介绍,不同水域水底的构造不同,有的坡度比较缓,从浅水区慢慢向深水区过渡,但有些水域是非常陡的,水边直接是垂直下去的。现在很多水库,是用挖掘机挖出来的,不像以前是人工用铁锹铲出来的坡度比较缓。现在的水库边大部分是垂直的,所以,即使不下水,在水边玩,如果不小心滑到水里,也会直接落入深水区,这种情况非常危险。
有些河流河岸坡度相对好一些,河边较浅,慢慢向里变深。但是河里有水草、石头,甚至渔网,这些容易把人缠住,一旦缠住落水者就很难摆脱。
高玉瑞介绍,在他参与的溺水救援事件中,以野外河道和池塘居多,其中池塘溺水占到溺水总数的一半以上,其次是河道。所以他提醒学生,一定不要到野外河流、池塘游玩。
■海边游玩
家长要保持在孩子
3到4秒安全距离内
野外河道、池塘主要分布于郊区,针对市内,孩子们的亲水活动则以海边为主。高玉瑞介绍,由于海边有救护人员,真正在海边溺水的情况不是很多。
针对家长带领孩子到海边游玩的情况,高玉瑞说,孩子绝对不能脱离家长视线,即使孩子在家长的视线内,家长也要与孩子保持在3到4秒能达到的距离,这个距离是10米之内。
“海浪是分层的,上面的海浪向前扑,下面的海浪向后抽。如果家长在孩子被第一个浪打倒时没有及时把孩子救起来,那很有可能在第二个浪来之前,孩子就被海水吸入海里了。”高玉瑞说,海浪的潮间隙是4.5至6秒,家长必须要在第二个浪来之前,把孩子拉起来,而这个时间要在4秒之内。此外,如果孩子站不起来,第二个浪扑来,很有可能把孩子呛到,溺水的孩子没有是被海水涨死的,都是被呛死的。
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宣传教育处副处长赵宗金介绍,从风险防控的角度来看,青岛的城市特点是有较长的海岸线,内陆水系也比较丰富,如池塘、水库、河流等,风险点位比较多,客观上也增加了风险隐患。
今年6、7月份,蓝天救援队已经参与过多起溺水事故救援,被救援的都是十六七岁的中学生。图为数起溺水事故救援现场。(蓝天救援队供图)
■专家支招
遇险要镇定救援勿盲目
“一旦发生溺水,同伴不要盲目施救,绝对不要手拉手施救,往往会让更多人遇险。”高玉瑞说,不提倡跳到水里救,即使水性很好的人,一旦被落水者抓住就很难脱身,落水者都很紧张,遇到一个外物,就会像救命稻草一样死死抓住,所以施救者一定要有专业的施救技能。
高玉瑞说,遇到落水,同伴可以扔漂浮物、木棍甚至衣服,也可以把几个空瓶子放在编织袋或者衣服里,扔给落水者,当作漂浮物。
“对于落水者来说,首先要保持镇定,人落水以后,其实越挣扎溺水的可能性越大。如果放弃挣扎,人会靠自身的浮力漂浮起来,这时候人是趴着浮在水面上的,此时,如果用一个拧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放在下巴上,就能使口鼻保持在水面上,保持呼吸状态。”高玉瑞说,危机时刻,一个瓶子都可能救人。
高玉瑞提醒,漂浮物要抱在胸前,不要趴在漂浮物上面,有可能漂浮物不足以承受落水者的重量,还有可能导致漂浮物脱手,漂浮物只能起到辅助作用,应仰面抱着漂浮物,保证口鼻在水面上。
而对于救上岸已经昏迷的落水者来说,抢救方法很重要,千万不要倒挂控水。溺水儿童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5分钟,如果超过5分钟,人的大脑就会因为长期缺氧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而“倒挂控水法”,不仅会耽误黄金抢救时间,更会导致胃内容物排出,反而增加了误吸风险,有害无益。
高玉瑞介绍,溺水死亡的人,都是被呛死的,水是呛到肺里,呛水量100~200ml,大概1/4瓶矿泉水,通过控水是控不出来的。如果能控出水来的,水也不是呛到肺里的,而是胃里的积水。而针对致命的肺里的水,身体会慢慢吸收。
高玉瑞说,对救上来的溺水者,第一时间要做的是人工呼吸,在此之前,要先清除落水者的口腔异物,如水草、沙子等,然后再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。
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宣传教育处副处长赵宗金说,广大家长一定要做好监护,同时学生要加强防范意识。由于孩子具有亲水的天性,暑期中,家长可以抽出时间专门陪孩子去游泳玩水,满足孩子天性的需要
。其实,最好的救援是防护。版权所有:地藏经讲解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