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经推论,这一方世界的人,没有不厌恶俗家的喧嚣,羡慕寺院的宁静,所以有舍家出家的,就殷勤赞叹。而娑婆众生的苦,何止是俗家的喧嚣呢?极乐世界的快乐,哪里只是寺院的宁静呢?知道出家是美好的,而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,这是第一个疑惑啊。万里辛勤,远方求知识的人,是为了发明心地上的大事,决择死生的去向。而弥陀世尊,身心超胜,愿力洪深,一旦演唱圆满佛音,没有不明了契悟的。愿意参访善知识,而不想要见佛,这是第二个疑惑啊。丛林寺院广大人众,都乐意在那里住留,人少的道场,就不想依附。而极乐世界,一生补处,那数量太多,诸上善人,俱会在一起。既然想要亲近丛林寺院,而不羡慕向往清净大海众,这是第三个疑惑啊。这一方世界的人,寿命最高不过百岁,而童幼无知年老糊涂,疾病不断,昏沉睡眠,常常占了一大半。菩萨来有隔阴的昏迷,声闻还有出胎的蒙昧。那么短暂宝贵的光阴,十分丧失了九分,而达不到不退的境界还要轮回,实在寒心。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寿命无量,一旦托生到莲胞,再没有生死痛苦,修行相续没有间断,直到成就菩提。所以即刻能获得阿惟越致(不退转),佛的阶位决定可以达到,却流转娑婆世界短促的光景,而迷失净土的长年,这是第四个疑惑啊。若是能位居不退境界,果然证到无生法忍,在欲望中没有欲望,住尘俗中不染尘俗,才能兴起无缘大慈,运用同体大悲,回入世间尘劳,与五浊恶世和光同尘。那有听到一点佛法有一点简单智慧的,或与少许善法相应,便以为永远出离四生流转,高高超出十地境界,诋毁诃斥净土,留恋在娑婆世界,最后闭眼空手而归(白死了),就像流浪一样,和牛马并肩在畜道中,漫步走向地狱。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,却想去跟大方便示现的菩萨相比,这是第五个疑惑啊。所以经上说:“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。”那不信诸佛的真诚语言,不愿往生净土,岂不是糊涂吗?若是相信佛的话而往生净土,那界限不能约束,劫难不能伤害,告别人间的八苦,没有天上的五衰现象。极乐世界连恶道的名都没有,何况实有呢?只是开显一乘的教法,决定没有三乘,归依原本一体的三宝,奉事十方如来,佛光照耀全身,万千的迷惑暗自消亡。有佛的法味资养灵神,六通就具足,有三十七品助成修道,应念就圆满成就。三十二种应化身,遍满微尘刹土,周旋在六道中,普救所有众生。不动一心,就行遍三昧,洒定水(禅定心)到三千世界,引众生出离火宅,自利利他,一切都圆满。那么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,就是解脱的要门,也是修行的捷径。这是因为了义的大乘佛法,没有不是指归净土的。过去的贤人后来的圣人,自己和他人都愿意往生,因为凡是要度人,先必须度自己啊。呜呼!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一失人身就是万劫,再深的懊悔也没用了。所以率领大海众,各自念阿弥陀佛,百声千声,直到万声,回向同一有缘的众生,都愿往生那佛国。暗暗希望莲池胜会,金色宝地法理昌明,美好的佛光资助,必定满足这个愿望。乘船又是顺水,再加上摇橹划桨的功力,十万亿遥远的路途,可以不费力就到达了啊。(《莲华胜会文》)
宋有严
法没有难易不同,难易是在于人的因素。难是因为有疑情,虽然近在咫尺也变成万里遥远。易是因为有信心,虽然万里遥远也变成近在咫尺。那么说修无生的妙观法才能往生的,这是上品往生的一门罢了。但是不可以开启一门,就阻塞多门。《安乐集》说:“往生净土的,有二种。一种是有相心,就是因为著净土相欣乐往生。另一种是无相心,就是理体观法相应圆融。”但是现今的世道,多是中下钝根,愚迷的业障重,要到理体观法相应圆融才能往生,恐怕太少了。原本佛慈悲接引万物,方便有多门。有定与散的善,有佛与法的力,有修福,而借愿力回向的,有临终恐怖,而依赖求救的。如此种种,百千万数,但只要借靠其中一种,必定能往生。所谓定善,就是修心妙观,如首楞严定,就是这样啊。所谓散善,如《无量寿经》十念念佛,也能往生,就是这样啊。所谓佛力,缘自阿弥陀佛大悲愿力,摄取念佛众生,众生承借佛的愿力,就能往生。如陋劣凡夫跟从转轮王,一天一夜,周游四天下,不是凡夫的自力,是靠轮王的力量啊。所谓法力,如佛告知莲华明王菩萨,叫他念诵灌顶神咒,加持沙土,再把沙土撒在亡者的尸体上,或亡者的坟墓上。那些亡者,或堕落在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中,承借这个真言,生到极乐国,就是啊。所谓修福借愿力回向的,慈心不杀,具足各种戒善,受持秘咒,读诵大乘经典,种种福善,回向庄严净土,成就往生净土的因,能往生极乐世界,就是啊。所谓临终求救的,临命终时,地狱的火车现前,因念佛的力量,猛火化为清凉风。如僧人雄俊(不守戒),以及在家人张钟馗(杀鸡为业),一称念佛号,都往生净土了,就是这样啊。所以经上说:“诸小行菩萨,及修小功德者,不可称计,皆当往生。”佛说容易往生,你却说很难往生。劝你宁可顺从佛的教导而谈容易往生,开启他人解脱的门。不要执迷不悟而说很难往生,堵塞他人的菩提路。(净土修因问答)
宋元照
元照自从受戒以来,便知道学戒律,但禀性平庸浅薄,行为不严谨。后来遇到天台的神悟法师,苦口婆心教诲,才知改正旧习,深求祖师的教导,广博研究佛乘。于是发大誓愿,愿常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,作大导师,教化众生,使众生入佛道。又见《高僧传》的慧布法师说:“西方净土虽然清净,不是我愿去的。如果在十二劫莲华中享受快乐,怎么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啊。”因此坚持自己的知见,经过许多岁月,对于净土法门,没有什么归向,见到修净业的,又生起轻视诽谤。后来遭遇重病,体力衰弱,神识迷茫,不知趣向哪里
。后来病好,顿时觉悟到以前的错,悲泣感伤,深深自责,志气虽然洪大,能力无法胜任。而且阅览天台智者大师的《净土十疑论》说:“初心菩萨,未得无生忍(没有证到无生法忍),要须常不离佛。”又有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具缚凡夫,有大悲心,愿生恶世,救苦众生,无有是处(没有这样的道理)。譬如婴儿,不得离父母。又如弱羽(小鸟),只可传枝。”从此完全放弃平生所学,专修净土教门,二十多年,没有暂停过,研究教理,包括古今,顿时解开所有疑惑,更加深信。又见善导和尚关于专杂二修的道理:“若专修者,百即百生。若杂修者,万千一二。心识散乱,观行难成。”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四字名号。多少生的逃离,今天才知道回归。仍然把我的修行,展转化导众生,直到未来无穷的边际,洪大的赞叹哪里有穷尽?方便有多门,因为信才能进入,如大势至菩萨,以念佛的心,获悟圆通境界,证入三摩地。又自己思念,以前所造的无量罪业,不信净土,谤法毁人,业因已造成,苦果必定会有,心里怀有惭耻,早晚警惕。于是在圣像前恭敬礼拜,吐露肝胆,五体投地,苦苦忏悔。接着发大愿,普摄众生,同修念佛法门,全部往生净土。要经常修习,必须定立仪轨,所以收集文字,整理成这个法,从头到尾,排列十门。并以圣言为准,完全遵照古式,行事应当简要,法理应当精专。后来的贤人阅览,知道我的志愿吧。(《净业礼忏仪》)宋道琛
问:唯心净土,本性弥陀,是有净土往生呢?还是当下这心就是净土呢?若是有净土往生,那什么是唯心?若是当下这心就是净土,为什么经上说过十万亿佛土呢?
答:应当知道十界四土(凡圣同居、方便有余、实报庄严、常寂光),不管是净土秽土,都不离我心,但这只是说单一具足而已。若是要达到全体遍满来说,是遍满众生与佛的,每个众生与佛,也是互相遍满交融的。随便举一法,就是法界的全部,互相交替也各自具足,互相融合也互相含摄。虽然参在一起但不杂乱,虽有相离界限但也不分断,一与多各各自在,不相互妨碍。那么若是这样,哪里有娑婆释迦佛,乐邦弥陀佛,而离开过我心呢?所以《止观辅行》说:“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,不知我心遍彼三千。彼彼三千,互遍亦尔。”如果随顺凡夫情识,就生起内外分别的知见,所以应当观照理体,本来没有四性(地水火风),心、佛、众生,都没有差别。现今再用譬喻说明,如那帝释的宫殿上,有上千颗宝珠的宝网,所有宝珠的影像,映照在一颗宝珠上。一颗宝珠具足所有宝珠的影像,那其它千颗宝珠,也是互相映照。现前这一心,就是千颗宝珠中的一颗,那弥陀佛土,也是千颗宝珠中的一颗,所有十界的众生,随便举出一界,都是千颗宝珠中的一颗。既然我这一珠能映照所有宝珠,在我的珠以外不再另有千颗宝珠,那么离我的心以外,没有别的净土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释迦佛也是一颗宝珠,既然举一颗就全有了,哪里是心外有法呢?所以说“唯心净土,本性弥陀”啊。
问:若是这样,唯心而已,为什么说有净土呢?
答:须知本体不是因果,一念唯心造。迷与悟既然不同,因果就分明在。弥陀是果地的觉悟,我等众生是因地迷惑,有欣喜和厌离的心生起,就随顺佛的劝化前往。所以说唯心,又称有净土了。
问:那么既然有取舍有欣喜厌离,难道不会成为虚伪了吗?
答:应当知道圆教的人舍秽土就舍的彻底,三土九界都舍弃。取净土就取的究竟,直接取得上品常寂光净土。所以《妙宗钞》说:“取舍若极,与不取舍,亦非异辙。”(取舍到极点,与不取舍没有不同)实在是因为常寂光不离三土,十界只是四土罢了。若是用四眼(肉眼天眼慧眼法眼)二智(一切智一切种智)观察,那丰富繁杂的万像,三土九界都须舍弃;若是用佛眼观察,那真空寂无,不是三土九界外,另有常寂光净土,不是常寂光净土外,另有娑婆世界。就如古德所说:“只因为即心是佛,所以须要借助修行证到。”就是这个意思啊。若是了悟唯心本性,只是一个三千世界圆融的妙法,十万亿遥远的地方,都不是障碍。为什么?因为心已具足,因为遍满三千世界,因为圆融含摄,所以如此。以上略说大概。若要更深的证悟这个道理,须要除去情识妄想。(《唯心净土说》)
版权所有:地藏经讲解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