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昙鸾
昙鸾,是雁门人。少年时游览五台山,见到神迹灵异,因此发起信心出家。读《大集经》时,因为经的词义深奥,所以为经文作注解,文字过半,就感到身体气虚,需要医疗,于是叹道:“人命危险脆弱,早晚无常。我听说有长寿的神仙,往往不时出现。如果学会这个法,再弘扬佛教,不也可以吗?”遂后去江南陶隐(南北时的道士仙家)的那里,恳求仙术。陶隐给他仙经十卷,昙鸾高兴地回来,经过洛阳,遇到三藏菩提留支。昙鸾问:“佛法中也有长生不死的法术,胜过这个仙经的吗?”留支说:“这里哪里有长生不死的法,就算能长寿,暂时不死,最终还是要轮回,有什么了不起呢?至于长生不死,是我佛家的道法啊。”就把《十六观经》送给昙鸾,说:“学了这部经,那三界不用再生,六道不再去了,好坏消息,祸福成败,不求就有了。至于寿命,就是河沙那么多劫的量,也没有能比的啊。这就是我金仙氏(佛)的长生法啊。”昙鸾大欢喜,于是焚掉仙经,而专修净土《观经》,自己修行又劝化他人,使净土法门流传很广。撰写《礼净土十二偈》,续写龙树菩萨的偈。又撰写《安乐集》两卷,流传后世。魏主皇帝敬重他,称他为神鸾,安排他住持并州大寺,晚年移住到汾州玄中寺。兴和四年,一天晚上,在室中见到西域僧人对他说:“我是龙树啊,久在净土,因为你是同志,所以来相见。”昙鸾知道自己往生的时日到了,召集众人开示说:“劳碌一生,没有休止的那一天;地狱的苦,不能不害怕;九品净业,不可以不修。”接着吩咐弟子高声唱佛,向西礼拜就往生了。在寺里的人都见到旌旗伞盖,从西边来,天乐充满空中,很久才消失。昙鸾的事传到朝庭,皇帝下旨安葬在汾西文谷,建塔立碑。(《续高僧传》,《乐邦文类》)
北齐慧光
慧光,住在洛阳。著有《华严经》《涅槃经》《十地经》等注解的文字,说尽了权实的奥妙意旨。一天有病态,见天众来迎接,慧光说:“我的愿望是,归依安养国而已。”然后净土化佛,充满虚空。慧光说:“只愿我佛加持我,满了我的本愿。”弹指间往生了。(《佛祖统纪》)
北齐道凭
道凭,姓韩,是平恩人。十二岁出家,通晓经论,听遍所有讲课,越来越深入玄奥的境界。在魏赵一带宏扬佛法,讲演《涅槃经》,《华严经》,各种律论,不用底稿,就能说明要点。平常福智双修,露着肩光着脚,靠乞讨为生。道凭发愿回向,求往生西方净土。齐朝天保十年三月十七日,在邺城西南宝山寺往生,享年七十二岁。临终时,佛光满屋,异香充满庭院。(《续高僧传》)
北周慧命(法音)
慧命,姓郭,是太原晋阳人。出家后,专门修行方等经,《普贤行愿品》等礼忏法。归投恩光、先路二位禅师,后来游仙城山。先是有道士孟寿,发心归依佛,舍出自己住的房屋,改建成寺院塔庙。当慧命将要来山上时,孟寿恍惚在梦中,见到神祇严密守卫他的住处,醒来后慧命就到了,孟就改名他的住处叫善光寺,供养慧命,众同修也来聚集。不久,慧命告辞返回故地,当时有法音禅师,与慧命交好,一起到长沙果愿寺,能禅师处,修学禅定。后来二人都回到仙城,住了五年,慧命与法音,自知时日到了,携手在松林下,相对笑道:“就在这里可以往生了。”随侍在旁的人刚开始听到他们的话,还不明白。不到十天,二人同时有病态,周朝天和三年十一月五日,慧命端正盘坐,面向西方念佛,众人都见到佛来接引,慧命合掌往生了。众人都有梦到天人下来,旌旗招展,又听到房中有唱颂,奇香异乐,种种不一。法音在当月十七日,也坐到自己早已选好的地方,念佛往生了,他显现的瑞相也相同,享年都是三十八岁,就在树下,筑造坟墓。(《续高僧传》)
北周静蔼
静蔼,姓郑,是荥阳人。少年时游览寺院,看见地狱变相图,受到震动要求出家,于是到瓦棺寺,归依和禅师。十七岁时,受具足戒,严持律仪,通晓经论,践行大慈悲,丝绸皮革,全都不要,终身只穿粗毛布做的衣服。周武帝将要灭佛法,静蔼向皇上据理申诉,当面抗旨。皇上不听,静蔼就带领信徒,进入终南山隐居。后来又悄悄到太一山的锡谷中,披上衰服,暗自阐述大乘佛法,多有论著,藏在岩洞中。静蔼哀悼大法的沦落,对弟子说:“我留在世间没益处,打算舍弃身命。”有一天,独自在别的岩洞中留下,叫侍者下山说:“明天应当早点来。”静蔼盘坐在盘石上,自己割自己身上的肉,一段一段的摆在石头上;牵引肠子挂在松枝上,五脏都露出来,筋肉手脚头脸,全都割完了。最后用刀割心,捧在手里往生了,当时是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,享年四十五岁。侍者第二天早上来,还见静蔼合掌捧心,向西方盘坐不动,遗骸没有血迹,只见白色乳汁一样的液体流下来,凝固在石头上。又见他亲手写的遗书和偈语,在石壁上,那文字是:“各位有缘的人,在家出家,或男或女,都好好安住,在佛法中,不要生退转心,若是退转,就是失掉善利。我因为三个因缘,舍弃这身命。一现身多有过失,二不能护法,三要尽快见到佛。”偈语是:“无益之身,恶烦人功。解形穷石,散体岩松。天人修罗,山神树神,有求道者,观我舍身。愿令众生,见我骸骨,烦恼大船,皆为覆没。愿令众生,闻我舍命,天耳成就,菩提究竟。愿令众生,忆念我时,具足念力,多闻总持。此报一罢,四大凋零,泉林径绝,岩室无声。普施禽兽,乃至昆虫,食肉饮血,善根内充。愿我未来,速成善逝,身心自在,要相拔济。此身不净,底下屎囊,九孔常流,如漏堤塘。此身可恶,不可瞻观,薄皮裹血,垢污涂漫。此身臭秽,犹如死狗,六六合成,不从他有。观此臭身,无常所囚,进退无免,会遇蚁蝼。此身难保,有命必输,狐狼所啖,终成虫蛆。天人男女,好丑贵贱,死火所烧,暂见如电。死法侵人,怨中之怨,吾以为仇,誓断根原。此身无乐,毒蛇之箧,四大围绕,百病交涉。有名苦聚,老病死薮,身心热恼,多诸过咎。此身无我,以不自在,无实横计,凡夫所宰。久远迷惑,妄倒所使,丧失善根,畜生同死。弃舍百千,血乳成海,骨积太山,当来兼倍。未曾为利,虚受勤苦,众生无益,于法无补。忍痛舍施,功用无边,誓不退转,出离四渊。舍此秽形,愿生净土,一念华开,弥陀佛所。速见十方,诸佛圣贤,长辞三途,正道决定。报得五通,自在飞行,宝树餐法,证大无生。法身自在,不断三有,殄除魔道,护法为首。十地满足,神化无方,德备四胜,号称法王。愿舍此身已,早令身自在。法身自在已,在在诸趣中,随有利益处,护法救众生。又复业应尽,有为法皆然。三界皆无常,时来不自在。他杀及自死,终归如是处。智者所不乐,应当如是思。众缘既运凑,业尽于今日。”(《续高僧传》)
隋昙延
昙延,姓王,是蒲州桑泉人。十六岁时出家,游历各个讲堂,深悟法要。著有《涅槃大疏》,完成后,卷轴彻夜放光,塔中舍利又放异光。魏朝宰相宇文泰,为他在京西建寺院,名叫云居寺。周朝建德年间,朝庭让他负责僧人统领。隋朝开皇初年,安排他住持延兴寺。八年八月十三日往生,享年七十三岁。昙延一直以西方为正信观想,不管说话还是沉默,都是专注想念不变,好像在甚深的禅定中。昙延有遗言,将身体骨肉,施舍给禽兽。往生时,寺院附近有叫任金宝的,说是看见空中旌旗伞盖,排列在昙延的前面,两行引路,从延兴寺直到山的西边。(《续高僧传》)
隋道喻
道喻,不清楚他的出身。住在开觉寺,念阿弥陀佛,造栴檀佛像,像只有三寸高。后来在定中见到佛,对他说:“你造我的像,怎么太小呢?”他说:“心大就大,心小就小。”说完,见佛身遍满虚空,佛告诉他说:“你应当沐浴,晚上明星出来时,我来迎接你。”晚上时间一到,就见到佛来迎接,光明满室,道喻随即往生了,当时是开皇八年。(《净土文》)
隋智舜
智舜,不清楚他的出身。进入庐山,效仿慧远师的净业。大业初年,讲完《观经》后,就示现病态,见到鹦鹉孔雀,都念佛法僧,发出微妙的声音。智舜告诉弟子说:“我今天往生了。”遂后往生。(《佛祖统纪》)
隋登法师
登法师,不清楚他的来历。在并州兴国寺讲《涅槃经》,来听经者的人,普劝他们念佛求往生。开皇十二年圆寂,临终时,异香满室。到殡葬时,香云遍布各个角落。(《往生集》)
隋智顗
智顗,名字叫德安,姓陈,是颍川人。母亲怀孕时,梦见五彩烟,萦绕在怀抱,出生后,室内充满光明。智顗的眼眼有重瞳,睡必定合掌,坐必定面向西方。长大一点,见佛像就行礼,遇到僧人必定恭敬。十八岁时,投归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,诵读《法华经》,并且通晓律藏,喜好禅悦。去光州大苏山拜见慧思禅师,慧思一见智顗说:“昔日在灵山一同听讲《法华经》,过去的因缘牵引,如今又来了。”于是让智顗看普贤道场,为他说四安乐行。智顗就在这座山上修法华三昧,修到第三天晚上,诵读到《法华经》药王品“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供养如来”时,身心豁然开朗,寂静入定,了悟了《法华经》,通达了诸法实相。陈朝光大元年,智顗初到金陵,住在瓦官寺,宏扬禅法。大建七年,前往临海的天台山,在北峰建造庵堂,住下来。不久,奉朝庭旨意到金陵。陈朝灭亡,智顗去到庐山,又在荆州扬州一带周游。隋朝开皇十四年,智顗回归天台,先后建寺院三十六所,佛像八十万尊,亲自度化僧人一万四千人,赎买鱼具溪塘六十多个,改作放生池,上报朝庭,严禁捕捞。因而龙天致敬智顗,出家在家人都遵从智顗的教化,佛法从此大盛。晋王杨广,归依智顗受菩萨戒,尊奉智顗称为智者。智顗曾经著有《净土十疑论》,其中末后一篇,开示欣厌二字的意义,说:“要决定往生西方净土的人,具有两种行,一定能往生。一,厌离行。二,欣愿行。所谓厌离行,就是凡夫在无始劫以来,被五欲(财色名食睡)缠住了,轮回六道,受尽各种苦。不生起厌离五欲的心,就没有出头的日子
版权所有:地藏经讲解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