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僧济
僧济,不清楚他的出身。进入庐山后,跟慧远公学习,精悟法要,年纪过了三十岁,就到各处演讲,成为一代导师。远公叹道:“与我共同宏扬大法的,难道是你吗?”僧济后来病重,恳切期盼净土,观想阿弥陀佛。远公给他灯烛一枝,说:“你可以专心安养国。”僧济点灯烛在桌旁安坐,静下心来,又请众僧为他诵读《无量寿经》。到五更时,僧济把灯烛交给弟子元弼,叫他随众经行。僧济然后暂时躺下,梦见自己举着灯烛,在空中飞行,见阿弥陀佛,接自己到佛的手掌中,游遍十方。忽然醒来,欢喜地说:“我因为一晚上观想念佛,就得到佛的接引。自己感觉四大和合的身体,没有病苦了。”第二晚,忽然起立,眼望虚空,好像看见什么,对元弼说:“佛来啦,我就走了。”转身向着西方往生了。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,遗体三天不变质,有异香很浓,享年四十五岁。(《高僧传》,《东林传》)
晋慧恭(僧光,慧兰)
慧恭,是豫章丰城人。与僧光、慧兰等同学,一起加入庐山莲社。僧光等人学佛理不太认真,但一心念净土,比较虔诚恳切。慧兰对慧恭说:“您虽然努力学得很多很广,岂不知道经上说的‘如聋奏音乐,悦彼不自闻’(聋子演奏音乐,取悦别人自己却听不到)。”慧恭没有听进去。后来七年间,慧兰等人先后去世了,往生时都有神奇感应。又过五年,慧恭病重,叹道:“六道轮回,什么时候能止住。生死来去,我归向哪里呢?”于是叩头痛哭,发誓专心安养国,念佛的志愿不间断。忽然见到阿弥陀佛,用金台来迎接,感觉到自身上了金台。又见慧兰等人在台上的光明中告诉慧恭说:“长老(慧恭)的往生,已经是上品了,我们不胜欣慰。只是恨五浊恶世拖延太久,相见太晚罢了。”慧恭就在当天告诉众人,兴奋地往生了。当时是晋朝义熙十一年。(《东林传》)
晋昙恒
昙恒,是河东人。童年归依慧远公出家,佛教以及其它经典,没有不通晓的,德行清高孤傲,常有群鹿温顺地来围绕他的座位。自从进入庐山,就专心致志念佛。晋朝义熙十四年,端正合掌,大声急切地念佛往生了。(《东林传》)
宋道敬
道敬,是琅琊郡王氏家族的后人,祖父王凝之,是江州(在江西)刺史,道敬因此跟从慧远公出家。十七岁时,已博览各种经论,每天背诵上万句经文。常感叹戒律不全,发愿清净六根,只守一戒,认为这样是能够解脱的根本。远公知道他的坚定正念,同意他的行持。一心念佛,日夜不断。远公圆寂后,道敬就去了若耶山。刘宋永初元年,对众人说:“先师(慧远)现在有指示,我就走了。”端正坐好,唱着佛号往生了。众人见到光明充满房间,很久才消失,享年五十二岁。(《东林传》)
宋昙顺
昙顺,是黄龙人。年幼出家,跟从鸠摩罗什法师,讲演群经,能够透彻地妙解色空无著的要旨。罗什叹道:“这是神奇的法器啊。”后来进入庐山,修行净土法门。当时宁蛮校尉刘遵孝,在江陵创建寺庙,请昙顺去住,于是大力宏扬念佛三昧。刘宋元嘉二年,昙顺告别众人端坐往生了,异香充满室内,享年七十九岁。(《东林传》)
宋佛驮跋陀罗
佛驮跋陀罗,这里(中国)叫觉贤,是迦维罗卫国人,甘露饭王的后代。幼年就是沙弥,十六岁时,已学各种经典,十分通达禅律。姚秦沙门智严,到西域后,要他一起到东方来,从海上到达青州,再到长安。秦太子延请他到东宫讲法,与鸠摩罗什讨论色空的义理,他已经很深入玄奥了。又进入庐山,加入慧远公的莲社,译出《观佛三昧经》,《般泥洹经》,《修行方便论》等,共有十五部。元嘉六年,念着佛号往生了。(《东林传》)
宋道昞
道昞,姓陈,是颍川人。幼年出家,是慧远公的弟子,他精通经律,言行一致。全心专一念佛三昧,日夜不间断。晋义熙十四年,豫章太守王虔,进山来拜见,请道昞承继慧远师的法位,众人都推崇敬仰。刘宋元嘉二十二年,召集大众念佛,就在座位上往生了,享年七十一岁。(《东林传》)
宋僧叡
僧叡,是魏郡长乐人。少年就愿意出家,但直到十八岁时,才如愿以偿,投靠僧贤法师成为弟子。二十岁以后,已经博览通晓经论,游历佛教名胜,随处讲说。后来鸠摩罗什法师到关中,僧叡因此从法师那里请到《禅法要解经》二卷。得到经卷后,日夜修习,于是精通五门(不净观、慈悲观、缘起观、念佛观、数息观),熟练掌握六静。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,僧叡都参与修正。到了庐山,依随慧远公修净业。后来去京城,住留在乌衣寺,讲经说法,听众都推崇敬服。僧叡有很好的威仪,宏扬宣赞经法,常回向所有功德,愿往生安养国,行住坐卧,不敢背向西方
。元嘉十六年,没有病态,忽然召集僧众要告别。遂后进房间洗浴,烧香礼拜,回到座位上面向西方,合掌往生了。当天,同寺的人都看见五色香烟,从僧叡房中散出,享年六十七岁。(《高僧传》)宋昙诜
昙诜,是广陵人。年幼就随慧远公出家,勤修净业,并善长讲说。注解《维摩诘经》,流行在世间。曾经著有《莲社录》,记录往生的感应事迹。元嘉十七年,召集众人说:“自从建寺院以来,至今有五十年了。我的往生西方,在最后了。”然后盘坐念佛一百声,就停止气息往生了,享年八十岁。(《东林传》)
宋慧崇
慧崇,是凉州人。拓跋魏武帝时,是尚书韩万德的佛法老师,与释世高一起,都被当时的人们敬仰。当时太子晃受罪罚,牵连到世高及慧崇,所以都受到罪罚。僧人法达,素来钦敬世高的德行,所以哭泣哀伤,一连许多天不吃不喝。世高忽然从空中飞来,法达顶礼后,问道:“师父与崇公,都往生哪里呢?”世高说:“我发愿生在恶世中,救护众生,以后还生在这个阎浮提。崇公常常祈求依归安养国,如今他已经达到心愿了。”说完世高消失了。(《高僧传》)
宋昙鉴(道海,惠龛,惠恭,昙泓,道广,道光)
昙鉴,姓赵,是冀州人。少年出家,拜竺道祖为师,衣食简朴,持戒律精进苦行。后来在游历中宣扬佛法,从荆州起,到江陵辛寺止住,已六十多岁了。平生有一点善行,必定回向西方净土,誓愿见佛。有一天,在定中见到阿弥陀佛,用水洒到他的脸上,说:“洗去你的尘垢,清洁你的心念,你的身口,都已严净。”又从瓶中取出莲华一枝给他。昙鉴从定中起来后,就嘱付后事,与寺中僧人交谈无常的道理。夜深后,众僧各自回到房间,昙鉴独自步行在廊下念佛,念到五更时,他的念佛忽然更加急切。天亮后,弟子们依照常礼问讯,昙鉴盘坐却纹丝不动,近前细看,已经往生了,享年七十岁。当时又有江陵的释道海、北州的释惠龛、东州的释惠恭、淮南的释昙泓、东辕山的释道广、宏农的释道光等,都发愿往生安养国,临终时,都有祥瑞的感应。(《高僧传》,《净土传》)
宋慧通
慧通,是关中人。少年时住在长安太后寺,吃素持咒,诵读《增一阿含经》。跟随凉州的慧绍禅师,修习禅业后,法门的观行,已经运用自如,常常心愿往生安养国。一天微有病态,在禅定中,见一人来,形像很庄严,对慧通说:“良时已到了。”紧接着,见无量寿佛,光明显赫。慧通从定中起来,把定中所见告诉同修们,说完就往生了。有异香三天才散去,享年五十九岁。(《高僧传》)
齐昙宏
昙宏,是黄龙人。少年时修戒行,专门精通律部,南游到交趾住下来,诵读《观经》不知多少遍。刘宋永初年间,游历到番禺,住留台寺,晚年又回到交趾的仙山寺,念诵《无量寿经》,以及《观音经》,发誓一心想往安养国。孝建二年,昙宏在山上堆积木柴,偷偷去木柴中间,点火自焚,弟子发现后抱他回来,半身已烧烂。经过一个月稍稍恢复,又到山谷烧身,弟子赶紧去救,昙宏已经往生了。于是只好增添柴火,第二天才烧尽。当天附近的村民,都看见昙宏全身金黄色,骑一头金鹿,很快地向西边去了。信徒们才醒悟到他的神异,收集遗骨安葬。(《高僧传》)
齐慧进
慧进,姓姚,是吴兴人。少年时任性,好闲游到处行侠仗义。四十岁时,忽然自己开启悟心,于是出家。住在京城高座寺,素食白衣,发愿念诵《法华经》,但用心太辛苦,拿起经卷就生病。他就发愿刊印流通《法华经》一百部,希望这样忏悔过去的业障。随后汇集信徒印经,满一百部后,病也很快好了。慧进因此信心更加坚定,常常回向所有功德,愿往生安养国。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:“你的愿已经满足,必定能往生西方净土啦。”齐朝永明三年,没有病态就往生了,享年八十五岁。(《高僧传》)
齐法琳
法琳,姓乐,是临邛人。少年出家,住在蜀郡裴寺,特别喜好深入戒品,用心研究《十诵》。当时隐公到蜀地,法琳就追随他学习,严格律己,努力精进,不分白天黑夜。后来隐公返回陕西,法琳又跟随他数年,各部的戒律,都已熟悉掌握,然后才回到蜀地,住在灵建寺,修习净业。常常持诵《无量寿佛经》,《观音普门品》二部经,念诵的时候,就见有一相貌堂堂的沙门,形像很高大,屹立在面前。齐朝建武二年,法琳示现病态,专注念西方净土,礼忏不停,见到各位贤圣都来了。法琳向弟子述说他看见的,要求死后焚身。说完,合掌往生了。(《高僧传》)
齐僧柔
僧柔,姓陶,是丹阳人。少年时就有出离尘世的志向,出家后,成为宏称法师的弟子,精勤修戒,博览所有经典,后来进入剡白山灵鹫寺。僧柔没到寺院的那天夜里,沙门僧绪,梦见神人彩旗招展,身披白甲,满山遍野都是,说:“法师要来了。”第二天,僧柔果然来了。萧齐朝的时期,僧柔应王公们的邀请,到京城定林寺,担任僧人首领,四方远近信众都敬服。僧柔发誓往生安养国,每到太阳西下,就恭敬合掌。临终那天,身体没有病态,对弟子说:“我该走了。”铺席子在地上,向西礼拜后往生了。室内外都能闻到异香,享年六十四岁。(《高僧传》)
齐慧敬
慧敬,是南海人。少年游学荆楚一带,博览通达经论,常常以修福为主,不管到哪里就兴建塔像。后来还乡,又修建云岑、永安等寺院,志向操守严明,精通戒律,被皇上封为僧主,教化领导很有功绩。凡是修福的功德,慧敬都回向西方净土,临终的那天,室内有奇香,经久不衰。(《高僧传》)
梁道珍
道珍,不清楚他的出身。梁朝初年,住在庐山中,修行观想弥陀,但心里还有犹豫。一天晚上,梦到有人乘船在大海中,说是去往阿弥陀佛国,道珍愿意随船去。船上的人说:“你没有营造浴室供养僧人,以及念诵《弥陀经》,净业没有成,不可以去啊。”醒来后,道珍就营造浴室供僧,念诵《弥陀经》,年年不停。后来在房中进入观想,见有带白银台的人来了,说:“法师的报身尽了,应当升到这个台里。”又说:“法师的功德,应当乘金台的,无奈因为初心犹豫,所以只有银台了。”道珍欢喜,因而默默记下这事,藏在放经的盒子里。圆寂的那天晚上,半山以上,好像有上千个火炬排列,附近的村民看见,以为是王公们朝拜的礼仪,天亮后,才听说道珍圆寂了。后来徒众检查放经的盒子,才知道是道珍往生祥瑞的感应。(《续高僧传》,《乐邦文类》)
版权所有:地藏经讲解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