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密宗归净土
如来灭后七百年时,龙树菩萨开南天竺铁塔,遇金刚萨埵,受职灌顶,而传密宗法门。唐初 XE 密宗 由善无畏、金刚智、不空等从印度传入中国,依《大日经》《金刚顶经》建立三密瑜伽,事理观行,修本尊法。密法奥秘,不经灌顶、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,因此称为密宗。此宗曾经盛行一时,五代以后就衰微了。现在所称的密宗,是指藏传佛教中的密宗,又称藏密。而唐代流行的密宗称为唐密。
藏地僧俗崇奉的清净刹土,有西方弥陀净土、兜率弥勒净土、香巴拉净土等等,尤以西方净土最为普遍。历代各宗祖师都作有各类极乐净土发愿文及论著等行世。莲花生大士,藏传佛教初兴之时的大阿阇黎,开创了藏传佛教。相传是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应化身,为利益末法时期之众生而受生于人间。第一世达赖与班禅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两个得意弟子,相传达赖是观世音菩萨化身,班禅是阿弥陀佛化身。在《法王如意宝文殊大圆满》、无垢光尊者的《四心滴》等众多大圆满法中,都有具体的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。密宗中还有破瓦捷径往生法。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等大成就者的著作中,就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净土灌顶与修法仪轨。
[清]恰美仁波切,约于公元十七世纪,将宁玛、噶举两大宗派的法源汇融成一支,创立内多噶举派,成了这一派系的开山祖师。撰写了最为广泛弘传的《极乐愿文》,无量众生依此趋向极乐彼岸。仁波切圆满人间的事业后,不舍肉身携母亲、家犬等一同往生西方净土。
[清]麦彭仁波切(1846—1912),宁玛派大祖师,专门著作《净土教言》,论述极乐的珠胜,劝导世人往生极乐。
[现代]诺那(1856—1936),继宁玛祖位。曾因政治原因,被囚禁于拉萨六年,1924年脱险,由印度至北平、商京等地灌顶传法,一时归依受学者甚众,开近代红密汉传之端,任蒙藏委员会委员、西康宣慰使,为民族团结而奔走,圆寂后民国政府赠“普佑法师”号。于佛法圆融教、禅、净、密,沟通汉藏,强调红教学人必须求生西方净士。曾说:“修任何本尊,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。”有语录及《诺门普传真言录》行世。
[现代]贡噶呼图克图(1893—1957),与诺那上师在民国初年同为传藏密于汉地之大德,获政府所颁“辅教广觉禅师”封号。系西藏白教第四世贡噶呼图克图噶玛侧忍网波的转世灵童,后受诺那活佛的嘱托,继承红教弘法事业,在内地弘化,所以是白教兼红教的弘传者。曾说:“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。”此句的密意,为宣说显宗的往生净土与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违。
[现代]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(1933—2004),十三世达赖喇嘛之经师列绕朗巴尊者转世。显密并弘,平时一再强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并以自己发愿往生而为表率。法王指出修密法者必须同时兼修净土,修大圆满的人应在大圆满的基础上往生西方,既可确保往生、了生脱死,同时又可获得极高品位。并倡导每位弟子念满一百万阿弥陀佛名号及三十万阿弥陀佛心咒。每年秋季在五明佛学院都要举行往生极乐大法会,促成广大众生的往生顺缘。
四、三论宗归净土
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创立的佛教宗派。因据《中论》《十二门论》(龙树著)和《百论》(提婆著、世亲译)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。此宗文殊师利实为初祖,马鸣、龙树、提婆、清辨菩萨继之。鸠摩罗什至秦,盛宏此道。至唐之吉藏,集三论大成,完成三论宗的创立。此中,文殊菩萨有《愿生偈》,龙树菩萨往生净土,世亲即天亲,造《往生论》愿生安乐国,鸠摩罗什译《阿弥陀经》,吉藏大师作《无量寿经疏》及《观经疏》。此宗在中国的学统是:鸠摩罗什——僧肇——僧朗——僧诠——法朗——吉藏。三论宗在历史上不数传而止,故归净人数不多。
[晋]昙顺,幼从罗什大师讲释群经。大师叹曰:“此子奇器也。”后入庐山修净业。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,延顺经始,盛弘念佛三昧。宋元嘉二年,别众坐逝,异香满室。
[晋]僧睿,游学诸方,远历天竺。还关中,从罗什大师禀受经义,后预庐山莲社。宋元嘉十六年,忽告众曰“吾将行矣”,面西合掌而化。众见睿榻前一金莲花,倏尔而隐,五色香烟从其房出。
[唐]吉藏(549—623),三论宗创始人。作《无量寿经义疏》《观经义疏》,述示净土往生之要。临命终时,侍者烧香,令称佛号。
五、法相宗归净土
法相宗传自弥勒菩萨,无著、天亲、护法等菩萨相继弘扬。唐朝玄奘大师(602—664)至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,归国译传。大师与其弟子窥基(632—682)因常住慈恩寺,故亦称“慈恩宗”。弥勒菩萨在无量寿如来会中以身作则,听闻、信受、传承弥陀净土念佛法门;当来弥勒菩萨成佛,于龙华会上也必宣扬弥陀净土念佛法门。天亲菩萨在《往生论》中,明确表达一心归命阿弥陀佛,愿生安乐国。玄奘、窥基虽是弥勒净土的信仰者,但由于弥陀信仰风行,玄奘大师以直译的形式重译了《阿弥陀经》,名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,忠实于梵文经典,笔法谨严,与《阿弥陀经》相互参照,有助于理解经义;窥基大师对弥陀净土有更深入的研究,著有《弥陀经疏》一卷、《阿弥陀经通赞疏》三卷、《西方要决释疑通规》一卷,亦自行化他,同归弥陀净土。其实真欲亲近弥勒菩萨,念阿弥陀佛先往生极乐净土不失为一条稳当的捷径。因为临终时弥勒菩萨必随阿弥陀佛来接引;往生极乐净土后,亦可以随意到兜率内院亲闻弥勒菩萨讲经说法;将来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更可以随弥勒菩萨龙华三会广度众生。法相宗在历史上不数传而止,故归净人数不多。
[古印度]世亲菩萨,亦译天亲。著作丰富,早学小乘时,即撰五百部著作;改宗大乘后,又造五百论书,世人乃尊以“千部论师”。菩萨广造诸论,宏阐佛乘。复宗《无量寿经》,作《愿生偈论》,示五门修法,令毕竟得生,具显礼拜、赞叹、作愿、观察、回向之法。于观察门,详示净土庄严、如来法力、菩萨功德。凡见闻者,悉愿往生。
[唐]窥基法师(632—682):玄奘大师回国后收弟子窥基,窥基翻译佛经达百部,被誉为唯识宗初祖;因常住长安慈恩寺,世称“慈恩大师”。法师著作颇多,《法华经玄赞》十卷,《弥勒上生经疏》二卷,《成唯识论述记》二十卷,《瑜伽论略纂》十六卷,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七卷等,总共数十部,时称“百部论主”。《印光法师文钞》中说:“溯自大教东来,远公创开莲社。嗣后宗教高人,无不弘赞。如智者、慈恩、清凉、永明等。以其为初机入道之第一要门,华严成佛之末后一著也。”又说,“夫净土一法,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。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,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,则文殊、普贤、马鸣、龙树、智者、慈恩、清凉、永明等,自行化他,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。”此中的慈恩即窥基法师。有关净土之著作,现传有《弥陀经疏》《阿弥陀经通赞疏》《西方要决释疑通规》。
[唐]智周(668—723),慈恩宗嫡传弟子。学成之后,各地弘化,名重一时。当时新罗(今朝鲜)和日本的智凤、智鸾、智雄、玄坊等入唐留学,都曾先后从智周受学,使玄奘传译唯识法相之学得以传到海外。智周在西方净土院内造弥陀及观音、势至等五十二菩萨像,心系西方,并得种种灵瑞。与其他法相诸师崇拜弥勒适巧相反,智周自信《观经》所说,而求生西方。
[唐]端甫,才辩无碍,演经太原,倾都毕会。德宗征入,赐紫方袍。迄顺、宪两朝,俱见尊礼。讲涅槃、唯识,凡一百六十座。日持诸部,以净土为息肩之地。所得供施数十百万,悉以严饰殿宇。而方太单床,泊然自得。开成元年六月一日,西向右胁而灭,异香郁然。茶毗,得舍利三百余粒。
[清]大真,武林东城周氏子,在襁褓即能合掌称南无佛陀,十五出家,游刃慈恩台岳宗旨,著《唯识合响》,兼授金刚宝戒;建大悲坛,兼修事理二忏。临终沐浴更衣,趺坐持珠,与众同称佛号。顷之,声息俱寂,鼻垂玉箸,过尺许,逾时顶犹热。先是优婆塞周氏,梦天乐迎真西逝,急偕戚属数人来受归戒;庵主道声,预以元日梦真坐莲台上云。
[民国]太虚(1890—1947),近代唯识大家,但也提倡净土法门,著有《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》《往生净土论讲要》《佛说阿弥陀佛经讲要》《佛说无量寿经要义》等。
六、华严宗归净土
华严宗依《华严经》立教,《华严经》末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,导归极乐。华严宗又极其重视《起信论》,诸祖有不少《起信论》的疏释,《起信论》末后马鸣菩萨示最胜方便,令人念佛求生西方,常侍弥陀,永不退转。总之,透过普贤之行愿、马鸣之起信,华严宗流行着弥陀净土信仰。
[北齐]道凭,姓韩,平恩人,十二岁出家。通贯经论,遍叩讲席,日臻玄奥。弘法魏赵之间
。讲《涅槃》《华严》、诸律论,目不寻文,洞中肯綮。居常福智双习。袒肩跣足,乞食自资。发愿回向,求生西方。齐天保十年三月十七日,卒于邺城西南宝山寺,年七十有二。临终,佛光满室,异香充庭。[唐]杜顺(557—640),华严初祖。著有彰显华严宗旨的《五教止观》《法界观门》。常勉人敬念阿弥陀佛,行普贤行愿。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。
[唐]智俨(620—668),华严二祖。宣六相,演十玄,判五教,为华严奠基。临终告门人曰:“我将暂往西方。”不到一月,说法而逝。著作有《华严一乘十玄门》一卷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分齐通智方轨》十卷、《华严五十要问答》二卷、《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》四卷、《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》二卷。
[唐]贤首(643—712),华严三祖,一生开讲《华严经》三十余遍,以讲经功德求雨、求雪、救灾、御侮,每以至诚,感召瑞应。数度参访译场,先后翻有《八十华严》《密严》《楞伽》等经。身为五帝门师,著作甚丰,主要有《华严经探玄记》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》《华严经旨归》《华严经义海百门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《华严经金狮子章》《华严经传记》《大乘起信论义记》等。在《大乘起信论义记》中判往生之人约有三位。
[唐]清凉(737—838),华严四祖。身历九朝,为七帝师。疏《行愿品》,明不生华藏而生极乐,略有四意:一、有缘故;二、欲使众生归凭情一故;三、不离华藏故;四、即本师故。亦疏《观经》,弘扬净土。
[唐]宗密(780—?)华严五祖。曾为清凉国师的《行愿品疏》作钞,解释不生华藏而生极乐略有四意时说:一、弥陀愿重,偏接娑婆界人;二、但闻十方皆妙,彼此融通,初心忙忙,无所依托,故方便引之,使归凭之情专一;三、华藏世界横竖交络,成世界网,故知阿弥陀佛国不离彼之华藏世界也;四、阿弥陀、观自在等皆表本师毗卢遮那之德,阿弥陀即不离本尊遮那。又说:欲违生死之恶缘,遂顺菩提之正路,必须念佛。然念佛总说有称名、观像、观相、实相四种之别。
[唐]道昂,尝于寒陵山寺讲《华严》《地论》,昏夜无烛,昂举掌高示,便发异光,明照堂宇,众惊异。昂曰:“此光,手中恒有耳,何足怪耶?”平时志结西方,愿生安养。后在报应寺,自知时至,预告有缘:“八月初当来取别。”至期,无所患苦,问斋时至未,即升高座,炉发异香,引四众受菩萨戒,词理切要,听者神竦。昂举目高视,见天众缤纷,管弦繁会中,有清音远亮。告众曰:“兜率陀天迎我。然天道乃生死根本,非所愿也。常祈心净土,如何此愿不果遂耶?”言讫,天乐上腾,须臾远灭。便见西方香华伎乐,充塞如云,飞涌而来,旋环顶上,举众皆见。昂曰:“大众好住,今西方灵相来迎,吾往矣。”言讫,但见香炉坠手,即于高座而逝。年六十九,时贞观七年也。
[宋]守真,先学《起信论》,传华严法界观。后授瑜伽教,并得心要。明达诸法,宣畅妙典,无少怠。常于中夜习西方无量寿观,修念佛三昧,期生净域。临终命众同唱佛名,久之令止,奄然归寂。
[宋]师安,通华严宗旨。修弥陀忏,观想净土二十年,昕夕不废。一生多病,临终忽精爽异常时。谓弟子曰:“佛菩萨已降,吾将行矣。”即端坐而化。
[元]盘谷,志气超迈,博通经史。讲《华严》大意于杭之慧因寺,辩才无碍,七众倾服。后勤修净业,日课弥陀佛号。年七十余,无疾,预为期,端坐而寂。
[清]大勍(qíng),闻云栖声教,机缘契合,遂倾心净土。雅好《华严》,日诵一函。著《怀净土诗》108首。
[清]续法(1641—1728),别号灌顶,华严宗中兴者。著述颇多,有《华严别行经圆谈疏钞记》十二卷、《贤首五教仪》六卷等,五十余部以上。平生慕庐山之遗风,私淑云栖而修净业,著有《观经直指疏》二卷、《阿弥陀经略注》一卷、《势至圆通章疏钞》二卷、《念佛异征记》《乐邦净土咏》《西贤归戒仪》各一卷等。
[民国]慈舟(1877—1958),出家后,从剃度师照元法师学净土法门。后从月霞法师学《华严经》三年。四十三岁时受戒于归元寺,听德安法师讲《观经疏钞》。后亲近印光大师,蒙大师开示 “十念记数法”。并应印光大师之邀出任灵岩山住持,建立念佛堂,使灵岩山成为当时著名的净土道场。净土著述有《阿弥陀佛经讲记》《普贤行愿品闻记》等。
七、律宗归净土
律宗,因着重研习毗奈耶及传持佛教戒律、严肃佛教戒规而得名,为唐朝高僧道宣所创,因其理论依据《四分律》,也称“四分律宗”。也因道宣最后在终南山修行,也称“南山律宗”或“南山宗”。律为教、禅、净、密之基址,不持律,则教、禅、净、密之真益不得,如修万丈高楼,地基不坚固,则未成即坏。净为教、禅、律、密之归宿,不念佛求生西方,则教、禅、律、密皆难究竟。
[北齐]慧光,地论师南道派的开创者,又是四分律宗的开祖。作《四分律疏》120纸,并删定《羯磨戒本》,遂为法侣所传诵。著《华严》《涅槃》《十地》等疏,妙尽权实之旨。一日有疾,见天众来迎,曰:“我所愿,归安养耳。”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,曰:“唯愿我佛摄受,遂我本愿。”弹指而寂。
[宋]元照(1048—1116),曾发大愿,常生五浊恶世,作大导师,教化群生。又读《高僧传》慧布“净土非吾所愿,与其十二劫之间于莲华中受乐,勿宁在三途极苦处救济众生”之语,产生共鸣,于是不信净土,轻谤求生西方之人。后罹重病,不知趋向,顿悔前非。读《十疑论》“初心菩萨,未得无生法忍,必须常不离佛”,深有所感。由此尽弃平生所学,专究净土教门。撰《观无量寿佛经义疏》《阿弥陀经义疏》,集《净业忏仪》。住西湖灵芝崇福寺三十年,教化道俗,修西方之业。常对人说“生弘毗尼,死归安养,能事斯毕”,终身从事律学与念佛。
[宋]用钦,居钱塘七宝院,依元照大师学律,闻大师示众曰“生弘毗尼,死归安养,出家学道,能事斯毕”,即标心净土,一志不退,日课佛号三万。尝神游净土,见佛大士种种异相。谓侍者曰:“吾明日西行矣。”即集众唱佛,黎明合掌西向,跏趺而化。
[宋]戒度,元照大师门人,受业栖心寺,学四分律。晚住余姚极乐寺,一意西归。和陶渊明《归去来辞》以见志。病中作书别士夫道旧,命众诵《观经》,至法身观,厉声唱佛,跏趺而化。
[清]见月(?—1679),从寂光受具足戒,自此穷研诸律,后受寂光付嘱主持宝华山。修般舟三昧,不坐,不卧,不倚,九十日中昼夜壁立,不懈其行。缁素翕然归依,又乞授戒者,数千人以上。撰有《毗尼止持会集》十六卷等著作。
[清]文海,宝华山第七世。雍正十二年召入北京,主大法源寺。乾隆二年(1737年)辞还宝华,率众昼夜念佛。乾隆四年,以八十岁高龄示寂。
[清]实圆,往宝华山受具足戒。后至金山(江苏丹徒),修般舟三昧满一百日,乾隆二十五年住常州(江苏武进)天宁寺,于念佛堂励修净业,乾隆二十八年寂。
[民国]寂光(?—1946),人称“三昧律师”,初习贤首之教观,后受戒于古心如馨,专究律宗。见庐山东林寺之废圮而复兴之,建立戒规,精修净业,僧俗来集者甚众,莲社一时颇盛。后又至金陵,重兴宝华山(江苏句容),为律宗道场,建梵宇二十余处。
[民国]弘一(1880—1942),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寺、开元寺。弘扬南山戒律,创立南山律学院,提出“念佛不忘救国,救国必须念佛”的主张。
版权所有:地藏经讲解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