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苑珠林》,又名《法苑珠林传》或《法苑珠林集》。一00卷。唐代道世法师据各种经典编纂而成。师京兆(西安)人,俗姓韩,字玄恽。学识博洽,与道宣律师共扬律学,移风化俗,严持净戒,著述是务。着有《诸经要集》二十卷、《四分律讨要》五卷、《四分律尼钞》、《金刚经集注》等。
“法苑”,指佛法的荟萃;“珠”,是美石,比喻佛陀教法融通无碍;“林”,法义丛集名为林。由此可知,《法苑珠林》是汇集一切佛法教义精华的一部重要典籍。 全书约百万余字,博引诸经、律、论、传等四百多种。从《劫量篇》到《传记篇》,依其内容性质分为百篇六六八部。其中各篇除广引佛教经论说明外,有关感应的文章,则旁采百家之书以明其验。举凡历史、笔记、诸子、掌故、小说等,都是本书撷取的范围,因此,所采用的外典就有百余种之多。又凡所引事例,皆注明出处,若是当代事迹,也一一注明为何人所说。由于引用经论之多,使本书成为检寻一切经典的工具书,堪称一切佛经之索引,与《经律异相》、《诸经要集》同为研究佛学、弘法布教的宝典。素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,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史料。 本书概述佛教的思想、术语、法数等,在使用上极为方便。今将各篇内容简述如下: □劫量篇:记载世界由开始至毁灭的整个过程,即所谓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阶段。其中特别标举“小三灾”与“大三灾”二部,这是佛教的历史周期说。(卷一) □三界篇:说明宇宙世界是由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“三界”所组成。中心是须弥山,四周为大海,海中有四大部洲,自须弥山腰依次向上为诸天所在处,这是佛教的宇宙结构图式。内容详载各界众生的受生情形、住处大小、身高寿命,乃至婚嫁送终等一切生活方式。(卷二|三) □日月篇:说明日月星宿的运行,雷电云雨的产生,这是佛教的天文观。(卷四) □六道篇:说明三界众生因善恶行为的不同,而招感天、人、阿修罗、鬼神、畜生、地狱等六种果报,这是佛教的有情观。(卷五至七) □千佛篇:叙述过去诸佛,以至教主释迦牟尼佛的成佛、说法、涅槃始末,及弟子们结集经、律、论的情形。(卷八至十二) □敬佛篇:阐述弥陀、弥勒二种信仰,并广引经典譬喻说明念佛的好处,及各种感应事迹。(卷十三至十七) □敬法篇:说明诵经解义,弘扬教法的功德。(卷十七至十八) □敬僧篇:说明礼敬僧众的功德。(卷十九) □致敬篇:说明礼拜十方诸佛的功德和礼拜的仪式。(卷二0) □福田篇:说明布施的功德利益。(卷二十一) □归信篇:说明归依三宝,信仰佛法的重要。(卷二十一) □士女篇:说明世间男女种种放逸行为,如仗势欺人等。(卷二十一) □入道篇:说明出家学道的意义以及落发剃度的仪式。(卷二十二) □惭愧篇:说明惭愧心是人类善性的表现。有惭愧心的人,不但自己不作恶,也不教他人造恶。(卷二十三) □奖导篇:说明在家生活的种种过患,勉励世人勇猛精进修习佛法,可以获得无量福德。(二十三) □说听篇:说明佛教讲经说法的仪式与意义。(卷二十三至二十四) □见解篇:叙述释迦牟尼佛诸弟子的不同专长。如阿那律具天眼通。(卷二十五) □宿命篇:说明众生有追忆前世行为的能力。(卷二十六) □至诚篇:说明诚心求道的人,必能感应道交,获得道果。(卷二十七) □神异篇:说明神通灵异在佛教弘传过程中的重要功用。(卷二十八) □感通篇:记述唐代玄奘大师西行印度取经时,沿途所见各国种种佛教的圣□。(卷二十九) □住持篇:说明弘教护法的人应该具备的德行与条件。(卷三十) □潜遁篇:记述隐遁高行者的事□。(卷三十一) □妖怪篇:记述种种妖魅鬼怪犯人的事□。(卷三十一) □变化篇:叙说神变诡化之事。(卷三十二) □眠梦篇:说明睡梦皆由心识所发动,由梦的内容可分为四大不和梦、先见梦、天人梦、想梦四种;性质上则分为善、恶、无记三类。(卷三十二) □兴福篇:说明兴福的种类(如营造塔寺、雕刻佛像、供养僧众、种植树木、造桥铺路、施药救病、挖井、造浴室厕所等)、洗浴的用物及好处。(卷三十三) □摄念篇:说明降伏纷飞妄念的种种方法。(卷三十四) □发愿篇:叙述佛教修行者发誓立愿的内容。(卷三十四) □法服篇:说明袈裟的功德以及僧众穿着袈裟的意义。(卷三十五) □然灯篇:说明佛前燃灯的意义与功德。(卷三十五) □悬幡篇:说明寺塔中悬幡的意义与功德。(卷三十六) □华香篇:说明佛前供花烧香的意义和功德。(卷三十六) □呗赞篇:介绍佛教梵呗音乐种种殊胜的功德,及梵呗的流传情形。(卷三十六) □敬塔篇:说明佛塔的由来、建塔的规制、绕塔的意义,以及旧塔的维修和管理。(卷三十七至三十八) □伽蓝篇:说明佛寺的由来与入寺礼拜的仪式、规矩。(卷三十九) □舍利篇:说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,八国起塔供养佛舍利的情况并供养舍利的功德。(卷四十) □供养篇:说明佛教的供养对象(佛、菩萨、僧众、父母、师长等)、供养功德。(卷四十一) □受请篇:说明施主设斋供僧的福报利益,及僧众受食的具体仪规。(卷四十一至四十二) □轮王篇:记述阿育王等转轮圣王的德行。(卷四十三) □君臣篇:阐述国王、大臣护持佛法所起的影响和应有的德行。(卷四十四) □纳谏篇:述说君主施政、行者修道应采纳正谏,处事可避免种种过犯。(卷四十五) □审察篇:说明做人处事要以智慧力,分辨邪正、善恶。(卷四十五) □思慎篇:说明为人当思慎防过,缄口息虑。(卷四十六) □俭约篇:说俭约知足为修道之根本。(卷四十六) □惩过篇:说明“意为业本,身口由发”,要防止身犯恶行,口出恶言,须先净化意念。(卷四十七) □和顺篇:说明性情柔和者,贤愚同附;性情贪戾者,众叛亲离。(卷四十七) □诫勗篇:记述有关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的种种教诫。(卷四十八) □忠孝篇:博引经论述说佛教孝亲的意义。(卷四十九) □不孝篇:述说不孝顺父母的人必堕地狱的种种果报。(卷四十九) □报恩篇:记述佛弟子应如何图报如来、父母的深恩重义。(卷五十) □背恩篇:述说忘恩背义的果报。(卷五十) □善友篇:述说结交有德之友能熏染成哲。(卷五十一) □恶友篇:述说结交无德之友将自损损人。(卷五十一) □择交篇:说明结交朋友时,应舍弃恶友,亲近善士。(卷五十一) □眷属篇:说明恩爱眷属是空幻不实的。(卷五十二) □校量篇:说明黑白业行受报升降之差别。(卷五十二) □机辨篇:记叙舍利弗、阿难、马鸣、龙树等尊者与外道机辨的故事。(卷五十三) □愚戆篇:述说愚痴者打蛇、打蝇、救目、妒影、分衣等种种寓言故事。(卷五十三) □诈伪篇:述说狡诈者种种欺诳诈骗的故事。(卷五十四) □惰慢篇述说人之所以不能得道的种种因缘版权所有:地藏经讲解网